第一百七十五章 三人同行(下)-《超陆权强国》
第(2/3)页
他出生于日本的一个华侨家庭,自幼就学日本,1895年在日本横滨加入兴中会之时,他年仅14岁,这才得了个革命童子的称号。自此便跟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事业,为兴中会和同盟会的知名人物,是早期的革命家之一。1900年因反对康有为改名自由。同年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深造,与郑贯一等创办《开智录》半月刊,鼓吹革命。1903年,冯自由任香港《中国日报》,美国旧金山《大同日报》驻东京记者,1905年,参加中国同盟会,任评议员。由于他原籍广东,又在香港、日本有家族联系,所以孙中山决定派他在香港、澳门,广州等地进行党务工作。1906年,他任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,《中国日报》社长兼总编辑,该《中国日报》是同盟会的机关报。主要栏目有论说、评论、国内新闻等,着重传播孙中山的纲领政策,宣扬资产阶级革命,抨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,并同香港保皇派报纸《商报》进行论战,在海内外影响较大。他任同盟会香港分会长期间,曾协助孙中山参与策动潮州黄岗、惠州七女湖等地的起义,各地起义虽然都失败,但清政府惊恐不安,风声鹤唳。而各地革命者闻风响应,奋起斗争,动摇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基础。当时,反清运动虽屡遭挫折,但由于冯自由的坚韧不拔,同盟会香港分会的工作照常进行。
1910年冯自由离香港往加拿大,任域多利埠《大汉日报》主笔。为广州起义积极筹款。所集资金为海外各埠募饷之冠,后来加拿大同盟会支部成立,他被举为支部长。次年夏,孙中山先生在美国募捐,派冯自由去旧金山主编《大同日报》,并取得致公堂的合作,对于联络华侨支持革命取得很好的成绩。
今年八月冯自由便在南洋地区秘密吸纳旅美华侨捐款,至十月武昌起义成功后,他立刻携带捐款回国,至上海会见陈其美、谭人凤等大佬后,又受了委托南下江西、湖南等省联络革命义士,响应武昌之起义,由于孙先生信任他,由他掌管带回来的不少华侨政府的捐款,据说这笔海外华侨捐款高达200万银元,这也是同盟会缘何请他前往江西、湖南联络各地同志的原因。
一来他的口才着实了得,二来则希望他能够诱之以利,劝服各地的心思不齐的会党、江湖们配合起义。
刘英在日学习期间曾经数次拜访过这位与他年龄相仿,但是革命资历却多出了老大一截的同龄人,两人因为年龄相仿,加上颇有许多相同想法,几次相聚之后,倒也成了无话不说的至交好友!他可是孙中山先生的机要秘书,这个身份可是令他成为了同盟会中真正的巨头之一。
所以这一次在接到了他带着大量海外侨民捐助回国之后,苦于无钱购买军火收拾荆州跟鄂中的他立刻便密报与他请求支援,希望几人能够前来京山一趟。
却不想几人还没到,他便出了事情!
三人中没有一个是好相与的,即便是年龄最小的那个背景也不可小瞧,他叫黄宗庆、字子男,别看年龄是三人中最小的一个,但是只要亮出站在他背后的那人,同盟会内多少大佬都要给他几分面子,因为他的族叔正是南洋糖王--黄仲涵,此时的糖王虽然还没有借助着一战之风彻底坐实自己的‘糖王’之名,也没有后世‘一亿美元大亨’的倾世之财,但是身价也已经达到了千万之巨,几乎比的上大清国一年一般的财政收入了。而他本人也毕业于美国可纳尼亚商学院,不仅是一位意志坚定的革命志士,目前也在帮助糖王打理旗下国内的一些实业,是同盟会最大的捐助者之一。
“只是,均室兄,咱们该如何进去还是个麻烦事情,瞧那外面的阵势,若没有个借口,怕是见不到那位大帅吧?!”
两人交谈黄宗庆一直插不上嘴,黄宗庆好不容易找准了机会,方才插进了一句话,他努了努嘴示意二人看向实枪核弹审查严密的军政府办公处,询问两人该如何才好!
他哪想到,他这话一开口,略显未老先衰的易均室就笑着摇了摇头,“还要找什么理由?呐,这不是最好的借口吗?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