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卷 第四十章 回乡-《大汉封侯》
第(1/3)页
第二卷 第四十章 回乡
临汾,荀城。
自从叔父荀立去平阳县任了县令之后。荀慎便是接了荀塾里大师的职责。
这几年里,荀迎嫁去了太原;荀昭随荀立去了平阳,十月年后又去了长安。大弟荀积虽然还留在临汾,可是去年梁县丞升了长修县令,临走之前举荐荀积做了临汾县里的廷掾,常常要去各乡里督促农工之事,也是常常不在家中。
年前的时候,小叔父荀定还呆在荀城,领着荀氏族人挖了几个水塘,掘了几条沟渠,引来鼓水灌溉农田,只等今年一开春的时候就能用上。
年后的时候,也辞了大父大母,去淮南鲁地求学。荀益虽然知道他所谓的求学,也只是去学农事,可是既然他的心志不在诗书上边,也没奈何,只能由着他去。
如此一来,每日里都能陪伴在荀益身边的,也只剩下荀慎一个。平常家里的大事,荀益也已是常常让荀慎去打理。隐隐有了些家主的态势。
家里众人,都各有前程,也是好事情。但是本来热热闹闹的荀家大院里,逐渐也显得比从前冷清了许多。
荀慎每日晚间回家,望着曾经灯火通明的两进厢房,常常是心里有些感慨。
眼看着天色已经是过了下午的未时,冬日里的太阳落的早,已经斜斜的挂到西边。
今日要讲的学课也已经是教授完毕,把手边散落的书简略收拾下,拣紧要的存回到后堂里面,荀慎也准备稍后便让肆学,让学生们都乘天黑前赶回家中。
正在这时,一阵响亮的马蹄声,清晰的从远处传来,听声音,起码是有数十匹马在跑。
荀慎微微的皱了下眉头,心里略感觉有些不悦。
近些年来,荀慎专心研学讲课。虽然眼看着家中其他人,一个个都有了前程,可是荀慎却丝毫不在意。荀慎自己知道,如果自己想要求一个前程,虽然说达不到二弟荀昭那样的地位,能够在太子身边,但是比起大弟荀积来,还是要容易许多。
况且研习诗书,也未必就没有前程,当年叔父荀立。也是在荀塾里枯坐了十余年,最后一样谋到了平阳县令的官职。
如今的荀塾,经过了荀益,荀立和荀慎三代的积累,比前几年里名头更大,甚至已经可以和平阳的卫塾相平。
河东太守文教的长孙,如今也拜在荀慎门下,就在荀塾里求学。郡中各县的官绅子孙,在荀塾里的更是数不胜数。
按照荀益的意思,荀塾主要是用来传讲荀氏的门学,所以收取的束修并没有再加,但是因为前来投帖的人太多,许多是轻易不好得罪的,还有些更是和荀氏向来有些牵连,也不好轻易拒绝。
最后只能是新造了一间更大的讲堂,把原来的讲堂做了后进,专门用来存放书简。
学塾前也新修了一条大道,虽然很是宽敞,但是因为荀塾名声在外。即使有外人在门前走过,向来也不敢闹出太大的动静。而荀城里的人,加一起也只有两三百户。平日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动静。
眼下听到有数十匹马的响动,可荀城里今日里也没有什么大的举动,约莫还是什么过路的官差或者是商队。
好在马蹄声虽然响亮,可是似乎走到庄外就缓了下来,紧接着又渐渐的恢复了平静,看来还是懂得礼节的人。
荀慎展开微皱的眉头,继续收拾着手边的书简。临近肆学,学堂里有些年纪略小的学生,也开始坐耐不住的东张西望起来。
忽然,坐在靠近门边一排的学生的目光,像是被什么东西牵引了一样,齐齐的朝着门外转去。
“咳……”荀慎轻轻的咳嗽了一声,正准备说让肆学,也禁不住的跟着朝门外看去。
这一看,顿时也是吃了一惊,只见学塾里的庭院里,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齐刷刷的站了一大群人,略看过去起码有十多个。
更紧要的是,这十多个人身上的装束,应当都是军士,穿着却又要比平常所见的要好。一个个身上精气十足,更是比县里的兵丁要威武许多。
“你们……”荀慎能看得出,这些军士应当是没有恶意,一个个脸上透着和善。
见荀慎从学堂里走出,都开始窃窃私语,荀慎略听到一两句,说的却是什么“像”“面孔”之类的话。
刚想要再仔细问,又看见一个很是熟悉的身影,从人群里挤了出来。走到自己面前。
“二弟。”荀慎只略看一眼,顿时就不禁惊喜的喊出声来。
眼前的这人,虽然换了一身校尉穿的玄色军衣,但是荀慎如果连荀昭都认不出,那岂不是笑话了。
“荀昭拜见长兄。”荀昭连忙向着荀慎行礼。
“二弟你这是要去哪?如何会回到家里来。”荀慎知道如今二弟是在太子身边,所以也不需要多问。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