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2章 春闱-《最强大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,分为多种,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进士科和明经科,其他的明法、明算等等都有专项考察。

    而当时最受人看重的就是进士科。当时有人说:“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”。三十岁考中明经就算是年纪大了,而五十岁考中进士,那也算是年轻了。

    据说,在唐太宗时期,每年都有八九百人参加进士考试,可是录取的有多少呢?不过是二三十人,录取比例不到3%,可远远比现在的高考,甚至是硕士、博士难考多了。而当时能够来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,本身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才子。

    “科举”是一个含义丰富复杂,具有动态特征的词语。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,约略同于贡举,起始于汉代,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,始于隋朝。

    科举制的诸多特征是经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的,但要定下一个起始年代,必有标志性的创制,而真正具有标志性意义且与历史上“科举”一词相符合的,只有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历史事件,从隋炀帝大业元年(605年)进士科的创设,到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废除科举,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。

    科举制始自隋大业三年(607年),十几年后的618年,大唐王朝建立,进一步完善考试机制,开科取士。从此,科举考试就成了天下读书人的进阶之路。

    参加过高考的应该知道那种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的感觉,有人得意洋洋一日踏尽长安花,就有人在“孙山之后”而羞惭与无颜。

    为了让李柏然能够金榜题名,张翠花特地前去各个寺庙烧香请愿。光是香油钱就不知道花了几十两银子。

    对于母亲的做法,王大锤不大认同,能不能通过朝廷的科举考试,靠的是考生自己的真才实学,而不是这些诸天神佛。

    如果说真要是有什么捷径,那还不如去拜访打点一下本次科考的主考官,说不定还能起到作用。不过这个话他可没敢跟自己父母提,生怕他们一时糊涂真的做出贿赂考官的事来。

    根据王大锤和自己大姐夫李柏然的接触,王大锤相信以李柏然的才学,只要不出差错,想通过这次科考应该问题不大。这个可不是王大锤信口开河,而是他特地翻看了最近几次科考的试题之后分析出来的结果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