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九章 覆盆之冤-《三愿浮踪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第二天一早,我和大志安排好采矿场的生产,按昨晚商议好的计划驱车返回县城。

    公司法人变更非常顺利。

    政府的行政部门办事效率很高,一个上午时间,大国志向公司顺利的变更调整为大志富

    到傍晚时分,重要的事情算基本办理妥当了。

    按计划,我第二天要搭车去北京,大志提议我吃完晚饭后住在县城,他自己一个人开车回采矿场。

    时间比较紧张,回采矿场的路途又比较遥远,大志的建议很合理,在县城住一晚,第二天赶回京的车方便,又避免了舟车劳顿,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。

    如此一安排,晚餐成了一个小小的告别宴。

    尽管是我们是暂时分别,大志看上去还是有些情绪低落。

    从开始创业至今这么长时间以来,我们几乎形影不离。

    创业期间,我们共同决策,共同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,彼此有太多的默契。

    如今,因为业务发展需要,不得不再次天各一方,这突然而来的分别,让以往习惯相互扶持、依赖的我们,感觉有些伤感。

    另外,我们下一步拟开启的地产公司能否顺利实施,目前来看,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,可以是前途未卜。

    一旦有丝毫差错,对公司的打击都是致命的。

    这就是小公司商业运作的悲哀。

    对前途的担忧,也很难让人心情好起来。

    晚饭很简单,很快就吃完了。

    大志结完账,沉默着看了我半天,突然语重心长的冒出一句话:“大国,现在咱们俩所有的未来,就看商业规划的第二步路走的如何,你这一段时间在京城的表现会非常的关键,这也是我最开始反对你一个人回北京的原因。”

    “放心吧,我知道的,北京项目启动的事情,只许成功不许失败,肯定不辱使命!再说了,北京也算我们的老根据地了,那么多兄弟在呢,摆在我们面前的,也只有成功一条路可走。”,我很乐观,这样的态度感染了他。

    大志笑了,他看上去不再那么愁眉苦脸了。

    “咱哥俩现在所有的家底都在你身上了,我不放心也没用啊。”

    “欲求生富贵,须下死功夫。”

    所有的成功都是有风险的,谋事在人成事在天,北京之行前景如何,其实我心里是一点底气也没有。

    离开北京这么久,窝在采矿场如同世外桃源的小地方,信息的闭塞似乎抹杀了我们的商业嗅觉。

    虽然要做的是本行,在人才济济,虎踞龙盘的北京,成功又谈何容易?

    走出小酒店,大志着急安置我。

    “走吧?趁天还早,给你找个住的地方去,完我还得赶回乡下采矿场呢。”

    大志神态看上去有点憔悴疲惫。

    这两天连续来回开车走县城的山路,他应该是有些累了。

    “帮我找个商务酒店吧,将就一晚上就行了,反正明天一早就赶车回北京了,时间也不长。”

    我对他这个抠门的CFO给我找个酒店的级别期望不高。

    “别别,你这么大一个老板,好不容易来一趟城里,怎么也得在找个七星的大酒店啊”,大志和我开了个玩笑。

    “那是,低于九星的我不住,你就使劲找吧。”,我哈哈一笑。

    县城条件有限,不过各种资源还是挺丰富的。

    我调侃的是大志交际方面的擅长。

    采矿场所有的外部联络,都是大志一手操办,对县城各种场合熟悉的人,非他莫属。

    然而,当我清楚大志真心要找个星级宾馆安顿我,又赶紧阻止他。

    “别浪费钱了,哥们,找个差不多的,干净的,住着舒服就行了,咱们现在还是创业阶段呢,省点钱吧。”,我有点感动,明白大志的用心,感觉很温暖。

    我们俩几个月来都窝在采矿场的宿舍,每次来县城里办事,都是当天去当日回,为的就是省点差旅费。

    然而,今天我一旦真正需要住店了,他又凭着记忆,满城搜索,想要找条件最合适的。

    我执意要省钱,大志执意要找消费高、条件好的,结果,他还是没有拗过我,找了一个条件稍好的商务酒店,安置好我,急急忙忙的开车回乡下去了。

    酒店的条件在县城还算不错的,价格也适中,最出色的地方是单人客房,还有一个很大的浴缸。

    我躺床上休息了一会儿,看看时间还很早,便决定下楼走一走。

    天很闷热,因为刚刚下过雨,空气中的湿气很重。

    县城的街灯已经亮起来了,路上的行人也渐渐多了起来,鳞次栉比的商业门前,霓虹灯闪烁,一条条街道远远望去,灯光璀璨,五彩斑斓。

    夜幕低垂,稀稀落落的灯光点缀着错落的楼宇,街边的树木,被城市灯光装点的五光十色,繁华似锦。

    不知不觉之间,我已经漫步走到了县城的护城河边,河边垂杨柳随着微风摇摆身姿,远处桥头,一个精致的景观亭被细心装扮,倒影在碧波之上,河边三三俩俩的行人,在朦胧的夜色中散步,灯光映照下,偶尔擦身而过的美女婀娜婉丽的身姿,为夏夜温润的景色,带来了不一样的风韵。

    “客亭临小市,灯火夜妆明。”

    县城的变化,不管是环境还是人文,与我在县中读书时期相比,都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。

    十几年前,我初到县中报到,是一个乡下小子第一次真正的进城。

    当我坐着巴士,从黄楼镇上赶到县里,走下车的第一感觉,就是县城的人很多,熙熙攘攘,穿着各异,神色悠闲,憨厚和善。

    县城的街道很宽,但是道路与两边陈列的建筑一样,看上去有些破旧。

    建筑都不高,颜色要么深灰,要么暗黄,整个城市记忆也是灰蒙蒙的。

    一晃十几年过去了。

    如今的县城,高楼鳞次栉比,建筑色彩艳丽,气势恢宏,现代感十足。

    路人也是形态各异,穿着时髦艳丽,目不斜视,形色匆匆。

    人文与大都市的风格无异。

    我边走边看,对比着因政策、时光蹉跎而带来的现实世界的翻天覆地的巨变。

    流连沉醉于河边的美景,感叹世事变迁,不知不觉之间,已经走了很远的路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