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六章 收获-《我在古代建工业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王由桢在说出工人的月钱以前,就已经猜到二叔会是这么个反应,换成任何人也会有这么强烈反应。

    但是月钱高的具体原因,王由桢就算从头到尾详细的说一遍,二叔也不会听懂。

    王由桢这么做只有一个原因。

    就像后世的国家为老百姓兜底一样,他这是在为工人们兜底,先把工人们的底薪定下基调。

    这些银子的数目看似很多,但这其中涉及了王由桢很多的计算,耗费的时间甚至不亚于编写数理化教材。

    前前后后推敲了很久,这才最终确定了工人们的月钱。

    这份银子不仅包括了工人们每年能养活多少孩子,能有多少银子用来看病,有多少银子来对孩子进行培养……

    涉及到了方方面面,这才最终敲定了这么高的月钱。

    王伢人瞧见王由桢不说话,满脸的担忧,这件事一定确定下来就不好降低了。

    王伢人刚准备继续劝两句,王由桢坚定的说道:“二叔,这件事就这么定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么做自然有我的道理,难道二叔不相信侄儿吗?”

    相信归相信,但是把月钱定的这么高,王伢人还是心疼的心里发慌。

    不过,大儿已经这么说了,王伢人也就不好多说什么了。

    王伢人叹了一口气,既然这么决定了,就全力支持大儿的决定。

    起身向外走去,尽量在今天就把大儿所说的工人给招齐了。

    尤其是纺妇要尽快招来,毕竟他们兄弟三人的娘子不适合继续纺纱了,尤其是王由桢的娘亲。

    好在王宋氏以前倒也读过一些九章算术之类的书籍,对于账目的珠算颇为精通,以后的账目要交给王宋氏来管理了。

    以后的账目必然极其繁多,王宋氏一个人也管理不过来,王伢人和王来聘的娘子要跟在后面学账目珠算了。

    王伢人刚刚站起来,突然又想起来一件事,坐回去拿出来一份账本。

    账本上记载的不是别的东西,是水力纺纱厂一年的产量,还有每年能赚多少银子。

    王由桢接过来这份账本,认真的看了起来。

    官僚乡绅卖的棉花是六分五厘银子一斤,也就是说成本是六分五厘银子。

    卖给符烟山响马的纱锭,七分五厘银子一斤,一斤纱锭能够赚一分银子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