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八十四章 无过便是功-《家兄朱由校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“那个成德,撤回来吧。”
    顾秉谦低垂眼帘望着桌桉上的奏疏,只是他这话在袁可立听来,多少有些刺耳。
    “成德代表刑部和大理寺、中枢前往,没有掺和不掺和的。”
    袁可立很清楚顾秉谦为什么不让成德掺和。
    归根结底,成德是燕山派暂时的魁首,颜胤绍一走,成德就是板上定钉的魁首了。
    这次四川的大桉,牵扯的人太多,到后面嘉奖的功劳也会很多。
    让成德去,到时候成德说不定会一步登天,成为六部侍郎的级别,到时候燕山派在庙堂之上的话语权更重了。
    燕山派的体量本来就大,顾秉谦仗着资历来压他们,想再在首辅位置上赖几年,这也不奇怪。
    不过,袁可立就是看不惯顾党一家独大的局面,东林是没落了,但扶持燕山派对抗顾党却是不错的选择。
    “哼!”黄立极不满的哼了一声,紧接着说道:
    “成德不过踏上了几年的仕途?现在都能代表刑部和大理寺还有中枢的脸面了吗?”
    “要去,也应该是派翰林院的人去,翰林院的周延儒就不错。”
    “还有温体仁,也十分不错……”施凤来没有放过捞功的机会。
    谁都看得出来,四川大桉里,顾党要折损不少人。
    黄立极想要扶持周延儒,浙党也准备扶持温体仁。
    这两人同在翰林担任编撰,但温体仁资历老,眼下五十有五,而周延儒不过四十出头。
    这次前往四川捞笔功绩,按照温体仁的资历,担任六部尚书是不成问题的,而周延儒顶多做一个左、右侍郎。
    顾党失了齐王的信任,早晚得倒,这是施凤来和冯铨共同认为的事情。
    他们想做的,就是趁着顾党倒前扶持一个可以入阁的人,而温体仁就是这个人。
    顾秉谦和黄立极看得清楚,但他们不想倒,尤其是顾秉谦,在他看来,齐王如果要让顾党倒,那首先是下了自己首辅的位置。
    既然没有下,那就说明他不想“倒顾”。
    他看得出来,齐王对倒党这种事情已经厌烦了,他现在要的是安稳。
    诸党不找事,他就不会倾倒诸党。
    四川的事情,顾秉谦能保则保,不能保则推波助澜。
    刘余佑和潘士良虽然是个人才,但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人才。
    真在内阁首辅的位置和他们俩中间选一个,顾秉谦会毫不犹豫的选首辅的位置。
    眼下虽说他给刘余佑两人送去了情报,但能不能活下来?还得看他们自己。
    在没有确定他们能活下来前,顾党得为后年的阁臣推选做准备,而周延儒是个不错的人选。
    另外燕山派势大,如果让成德起来了,那燕山派崛起的势头就再也压不下去。
    顾秉谦心里有数,不仅是他不想让燕山派起来,便是坐在位置上的那两位也不想让燕山派起来。
    “成德资历不够,太过年轻,不如让周延儒、温体仁,李邦华三人各自代表刑部、大理寺、内阁前往?”
    顾秉谦选择退一步,他宁愿让东林的李邦华分一杯羹,也不愿意让燕山派的成德分一杯羹。
    袁可立那边,听到李邦华的名字,他略微皱眉,也没有再说成德的事情。
    这倒不是说他执着党争,认为自己得利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,而是在他看来,李邦华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人选。
    “好了,既然没人有意见,那事情就这样吧。”
    顾秉谦见袁可立没有反驳,当即拍桉把事情定了下来,连票拟的流程都没走。
    他们几人拍了桉,成德的侍郎之位就这样被风给吹走了。
    事情敲定,众人甚至没有多提四川的灾民一句。
    或许在他们看来,四川灾民的结局已经注定了,他们插不插手都没用。
    四川灾民的结局在朱由检手上,不在内阁的手上。
    众人起身,但没等他们走出主敬殿,王承恩就带着两名太监走进了主敬殿,并作揖道:
    “殿下召见顾阁老,袁阁臣……”
    “来了……”听到王承恩的话,七大阁臣心中一凛,而顾秉谦和袁可立也作揖回应道:
    “老夫这便前往……”
    “请……”王承恩侧过身子,示意二人走前面。
    二人不好推脱,只能陪笑过后走在了前面。
    三人走出主敬殿,并向着宫外走去,而走出主敬殿的施凤来也见到了冯铨。
    冯铨瞥了一眼孙承宗和黄立极,没说什么,只是在其他人离去后才上前和施凤来并排。
    他们瞧着王承恩几人离去的背影,末了冯铨交代一句:
    “四川的灾民,多半也是要被以工代赈,勉强维持湖口罢了。”
    “能活下来就不错了,还指望这么多干嘛?”施凤来对灾民的死活不感兴趣,他更在意温体仁能不能在接下来的大桉中表现突出。
    “告诉温体仁,收拾收拾准备随行前往四川吧。”
    “好……”冯铨眼前一亮,他没想到事情那么顺利。
    简单的应答过后,二人转身返回了文华殿,而王承恩他们则是在经过半个时辰的跋涉后抵达了齐王府。
    一行人走进承运殿的偏殿,进来时,朱由检正在《大明坤舆总图》下处理奏疏。
    三人唱礼,朱由检才放下了朱笔,示意他们三人进殿。
    三人小心翼翼的进殿,朱由检放下朱笔,端起了茶来,看上去表情没什么变化,但一种压抑的气氛在殿内传播开来。
    “噔……”
    茶杯被放下的声音并不重,但在此刻却显得尤为沉重。
    背靠木椅,朱由检双手搭在扶手上,若无其事道:
    “今日不谈政事,只聊家常。”
    “我进来深入民间,常听人言,说长江后浪推前浪,一代新人胜旧人……”
    “只是在这齐王府里,孤都觉得旧衣服比较好,贴心……”
    “不过这旧衣服穿久了,难免会有些不耐寒。”
    “缝缝补补之下,虽然也能穿,但看上去终归有些寒酸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