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9章玉堂殿试-《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他忽然兴起,开始慢慢地刘瑾讲解现代知识,从日常资讯到各种社会制度,以及后来的各种哲学知识……

    也没有具体非要给他灌输的意思,就是漫无目的,什么都说一点,就好像平时聊天一样。

    他唯一的目的,就是增长刘瑾的见识,让他了解更多不同的世界,从而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。

    至于到最后,他能走到哪一步,谁又能完全控制呢,最多只是引导罢了。

    受到启发的刘志,也开始给次子刘震和小儿子刘瑜写信,通过多次的沟通,慢慢地知道了,刘震其实是个特别有才华的孩子。

    他对文化特别感兴趣,喜欢写文章,作诗词,而且还颇有天赋。

    在信中,他终于鼓起勇气,向自己高高在上的父亲发出请求,想暂缓成亲,去游遍名山大川。

    年轻人,哪个没有梦想,刘志经过慎重考虑,终于同意了他的要求,又专门让他挑选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,一同出发。

    当然,背地里他还是派了一队龙麟卫暗中守护,免得出现什么意外。

    至于他最担心的小儿子刘瑜,竟然是个工科男,他对格致学非常感兴趣。

    以他那个活泼好动的性子,只要做起物理小实验,却能完全沉浸其中,一连数个时辰都心无旁骛。

    刘志询问了他的老师,发现刘瑜在这方面确实有天赋,于是让他每日抽半天时间,去科学院学习。

    在那里,刘瑜简直如鱼得水,如果将来他能成为一个科学研究者,为大汉的工业发展增添力量,也未尝不可。

    这次大考,刘志自然以皇帝的身份主持,而副主考则是胡广、荀爽和陈蕃。

    荀爽作为大汉科举史上唯一的三元及第得主,他的无双记录,至今为止都没有人能够打破。

    这使得他已经被大汉民间神话为一个完美人物,老早就有传言说他是文曲星下凡之类的。

    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,荀爽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资历,这是他首次担任科举副主考,也无形中说明了皇帝对他的信任。

    现在的大汉科举,与最开始相比,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,最显著的不同,就是开始分科考试。

    当年的特殊人才选拔制度,也已经纳入了科举范畴。

    所以赶考的学子们,也分为工科,农科,文科、医科四大类,第一天统一参加基础的经学、算学和史学考试。

    从第二天开始,将分别参加专业知识考核,工科由科学院主持考试,农科和医科分别由农学院和医学院主考,而文科则由翰林院主持大考。

    这使得各类专业人材的考试更公平,而且他们将来的仕途也会与科目息息相关。

    医科不用说,将来就是当医师,或者入太医院,以及医药署等地。

    农科除了入农学院,还能成为农官,工科也差不多,但除了科学院,还可以进入工部和内务府等相关部门。

    文科的范围更广,录取后可以入翰林院,可以入各部当文吏,也可以去当地方政府官员,路子更宽一些。

    值得一提的是,如果想入刑部或者大理寺,还有督查院这些地方,需要进行单独的专业考试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要比从前划分更准确,能够为各种部分输送专业人材,也使得大汉的官员们更合格。

    说实话,还在现代的时候,刘志就对古代的科举制度非常好奇,光学个四书五经,就可以当好农官、刑官和各种专业官员?

    这一点他十分存疑,一个书呆子,不通人情世故,还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,能当个好官吗。

    因此穿越之后,他对这件事情一直很看重,只是当时还是举察制度,要想完成心中的目标,实在是任重而道远。

    所幸二十年过去了,他的目标如今已经一点点完成,虽然在执行上还有许多弊端,至少体制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了。

    为了锻炼自己的儿子,这次科举大考,他让刘瑾全程参与。

    国家大考,是整个朝廷最隆重的事件之一,从上到下的所有部门,几乎都有参与其中。

    与现代的高考相比,虽然参与的人数没那么多,但规格却更严厉,应该说与公务员大考最类似了吧。

    毕竟考中了就直接能够进入国家体制,所以对于读书人来说,是直接决定命运的考试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