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2章改革的契机-《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按理说江南之地虫害严重,昼夜温差小,并不适合大量种植棉花,但如今此地棉花的种植面积,早已经大大超过了其他地方。

    一个最适合种植稻米的地方,却用来种植棉花,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。

    也难怪当地的农官深感忧郁,屡次三番上书给朝廷,希望能够引起重视。

    为了不给当地政府造成困扰,刘志直接住在了郊外,随同他前来的官员们立刻就开始分头工作。

    其实统不统计数据,已经无所谓了,亲眼看到了扬州的情况,刘志心里已经有了数。

    看来高度发展的商业经济,确实和以农为本的国策,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。

    肯定了这一点,也就肯定了必须出台新的政策,但新政策该如何修改,才是最关键的问题。

    一个正确的新政策,不但要能纠正已经发生的错误,还要能够预判出以后数年的发展情况,及时进行干预。

    所以说这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,需要集思广益,在进行大量的讨论和修改,才能选择最适合的政策。

    社会发展到如今这种状况,已经不再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模样。

    按照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,汉朝连封建时代的鼎盛期都还没有到来,还处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初期。

    但刘志这个穿越者的到来,打破了正常的发展进程,使得一个刚刚迈封建社会的朝代,就开始向工业文明发展。

    为了平衡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,刘志照本宣科,抄了许多后世的经典政策。

    这在最初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,但如今的大汉发展速度实在太快,各种制度和思想之间的碰撞越来越激烈。

    各种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,甚至越来越尖锐,到了此时,任何一个时代的政策都已经无法照抄。

    原因很简单,因为情况完全不同,根本就不适合。

    所以如今的刘志在政策制定上,也越来越谨慎,回想当初自己大刀阔斧改革,真有点无知者无畏的勇气。

    幸好这个国家在他手里,并没有被毁掉,也算是十分幸运了。

    当皇帝越久,刘志才越深刻的体会到,他的每一个看不经意的决定,都会影响着万千人的生活,所以他根本就没有资格任性妄为。

    到达扬州的时候是五月底,等到收集完所有的数据已经是七月份了,后面的统计和归类亦十分繁琐。

    而且扬州可不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,这里的夏天气候非常炎热,而且潮湿多雨,已经在北方住惯了的刘志,很不习惯。

    七月底数据统计工作终于告一段落,刘志召集当地官员开会,听取他们的意见。

    作为扬州地方官,当然不希望扼杀商业发展了,毕竟这给当地带来了无数就业机会,也使得整个地区都富饶起来。

    但朝廷官员几乎一边倒的希望,对于已经失控的商业政策进行降温,不能再任其迅猛发展下去。

    如今这种情况还只在几个特别繁华的城市,但照此发展下去,以后会不会席卷全国,还很难说。

    从大局着想,确实于国家不利。

    这次调整不仅仅涉及到商业政策,还将涉及到工业政策,土地政策,农业政策和户籍政策。

    基本上涵盖到了全国的方方面面,这是自他十几年前大改革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。

    在来扬州之前,他已经指派了一些专业人士赴成都,广州和福州等地进行调查研究。

    因为仅仅一个扬州,也不能代表全国,而成都等地也因为丝绸之路的兴起,商业空前繁荣。

    所以政策的制定,必须要针对全国平衡发展,这才是长久之道。

    会议中,刘志把重点放在了找问题上,发现问题总是比解决问题要来得容易得多。

    作为地方官他们没有高瞻远瞩的大局观,最熟悉本地事务,也最明白问题出在哪里。

    果然,这些人没有让他失望,洋洋洒洒半天时间就总结出几十条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