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6章风流眼-《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种蹴鞠一般设有鞠场,鞠场呈长方形,一般为东西向,设有坐南面北供观赏的大殿,四周有围墙,称为“鞠城”。

    具体的蹴鞠方法在东汉李尤的有所说明:

    “圆鞠方墙,仿象阴阳,法月冲对,二六相当。建长立平,其例有常:不以亲疏,不有阿私;

    端心平意,莫怨其非。鞠政犹然,况乎执机!”

    第四、蹴鞠开始用于军中练兵,刘向中说:“蹋鞠,兵势也。所以练武士,知有才也,皆因嬉戏而讲练之”。

    蹴鞠除象征“兵势”、有训练武士的作用外,也用于丰富军中生活,使战士保持良好的体力和情绪。

    “今军无事,就使蹴鞠”,就是后者的反映。

    汉代班固把古代足球列入兵家技巧类,并称:“以立攻守之胜者也。”

    唐朝颜师古注云:“蹴鞠,陈力之事,故附于兵法焉。”

    可以说,蹴鞠在东汉已经达到了高潮,成为集娱乐与训练为一体的项目。

    之前刘志实在是事务繁忙,因此很少参加这种运动,现在既然有了兴趣,便想着改革一下。

    此时的蹴鞠大部分都是皮革所制,里面填充毛发,贫穷人家的子弟也有用藤条编织的。

    这时代既没有pvc材料,也没有pu材料,但真皮却是大把,只是鞣制技术没有后世先进。

    中国古代的皮革技术发展很早,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大量运用。

    到了战国时代,由于皮甲的兴起,使得皮革技术开始迅猛发展。

    到了两汉时期,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,北方游牧部落的皮革制造技术传入了中土。

    后来,又融合了古罗马的皮革技术,使得技艺更上层楼,达到了新的高峰。

    重开丝路之后,在刘志的倡导下,皮革制品越来越精湛,样式精美复杂的马鞍、皮甲、皮带、皮囊和皮包以及皮衣等等,都刷新了当时人的观念。

    大汉的皮革制品也畅销海内外,成为新兴的产业。

    但在鞣制技术上,仍一直沿用着芒硝?烟熏?明矾?树皮等土法,生产规模也长期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。

    这些方法在当时已经算是最先进的了,却耗时耗力,一件皮货,需要经过长达半年的时间,才能鞣制成功。

    而鞣制出的皮革质量,与现代根本无法相比,比较硬挺粗糙,不够柔软细腻。

    为此刘志召集工匠,与他们商量如何改进。

    首先他注意到,古代的皮子是不分层的,全皮鞣制后虽然厚实,但却过于厚重了。

    而且,虽然目前来说,由于地广人稀,牛羊猪以及野生动物的皮毛,来源比较广泛。

    但随着人口越来越多,皮毛也会变得紧俏起来,事实上,高档皮革在任何时代都属于奢侈品。

    所以将皮革分层可以合理运用,节约原材料,减少对于皮革的浪费。

    在现代,真皮分层早已是常规操作,普通的分为两到五层,据说意大利那边更是登峰造极,越分越多,最厉害的可以分到十六层了。

    就连边角料都可以打碎了,重新压制,真可谓利用到了极致。

    但现在没有如此精密的分层机,纯手工分层的话,最好还是从两层开始吧。

    其次便是皮革处理工艺上的改进,前世他曾见过爷爷将自家养的家兔皮,鞣制后再拿去卖,因此多少有点印象。

    虽然这种家庭土法很简陋,但很明显在鞣制所用的时间上,确实比汉代要缩短许多。

    刘志仔细的询问和观察了此时的鞣制工艺,然后和记忆中相对比,寻找两边的差异。

    发现从前期处理开始就差别明显,土法处理皮草,会先进行腌制,然后用温水浸泡,去除脏污。

    而此时大多数都不是鲜处理,而是用风干的皮子泡软了再制作。

    接着用弯刀细心地刮除皮子上多余的残肉和脂肪,这一步倒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第三步是脱脂,这一步非常关键,毛皮成品的好坏决定于脱脂是否彻底。在脱脂过程中,应当脱掉脂肪,又不损伤毛皮。

    在现代土法中,这一步采用肥皂和纯碱,把肥皂切片,按比例加入纯碱,在兑上温水,然后搅拌。

    如果没去干净,还要再重复一遍,然后清洗晾干。

    而在汉代,这一步用的硫磺和草木灰,效果大打折扣,费时也比较多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