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刘志点点头,“也不用劳师动众,就让亭长、乡长,县郡逐级上报。 事先通知将进行抽查核实,然后抓几个典型杀鸡骇猴,威慑一下。” 杨秉想了想,“应该可行,此法虽不能勘察详尽,但亦能查缺补漏。” “那好,后日在朝上议一下,我便下一道诏书,希望年底以前能够结束。” “诺,臣谨遵圣命。” 杨秉并未推脱,立刻答应下来。 “还有一事,我想编撰一本农桑辑要,先让各地农官详细记录本地农事。 举凡种植、养殖、农具制造,手工制作技艺等等,都要有详细的记载,然后呈送京都,由翰林苑汇总编写。” 杨秉的眼睛越来越明亮,“陛下此举乃是国之大计,让天下万民之农事有制可循,为千秋大业也。” 当皇帝久了有个好处,就是对于各种花式吹捧无动于衷了,听得太多,自然也就麻木了。 自动跳过这些废话,直接听内容。 “既然杨尚书也赞成,到时候联合少府,大司农,屯田校尉,翰林苑等等相关人员,一起商议下,看看要怎么做才合适。” “诺,臣这就去写个章程出来。” 这可是个能流芳千古的大事情,能被他遇上,简直就是天大的运气,杨家人秉承司马迁的遗训。 不求钱财富贵,也不求高官厚禄,但求能青史留名。 当年他祖父时,正遇上新莽之乱,他多次谢绝了征召,宁愿隐居深山终老,一生都未出仕。 父亲杨震亦是知天命之年才出山,结果厚积薄发,成为一代名臣,官至太尉。 杨秉少年传承家学渊源,青年时代又竹杖芒鞋四海游历,直到五十之后,这才开始出山。 这两年来他行事一直十分低调,当初梁冀飞黄腾达之时,他从未攀附,后来陛下当权之后,也没有往前凑。 只是老老实实干好份内之事。 但现在,他决定不再藏拙,身为杨家人,向来都是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,此刻他内心汹涌澎湃,思绪飞扬。 看着老尚书斗志昂扬地走了出去,刘志不禁莞尔一笑,果然是个老当益壮的家伙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