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就是,面子工程而已。” “不过,这次考试科目如此繁杂,还有武功之类,这些四体不勤的家伙,不会考出史上最差的成绩吧?” “啊?太学不论什么时候,都是最差的一届吧?他们什么时候好过?” “别这么说,他们之中还是有几个天才的。” “切,整天养尊处优,饭来张口,衣来伸手,即使是天才,也会废掉五成功力。” “反正,我是不看好太学的,参加了也是白搭。” “对,就是这样。” …… 下面的考生中,就没有几个看好太学学子的。 而大臣之中,自然是不一样的。 他们知道太学最近的改革非常成功,太学已经成为达官贵人后代入学的香饽饽。 学位可以说是供不应求。 而负责太学的白老则是乐得张不拢嘴。 毕竟这些官二代、富二代、军二代们,进入太学,都要付出大笔私家藏书的代价。 很多据说已经失传的经典,或者某些世家学阀的经典,都流入了国家图书馆。 经过抄写、复刻后,将惠及更多的穷苦学子。 到时候,人人有书读,将不再是梦。 夏凌轩看到群臣讨论得热烈,便也和旁边的大臣们讨论起来。 户部尚书连升,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,对这次新式科举知之甚少。 他出言道:“我觉得这次科举,头三名应该是江南的于世文,来自江南于家,他们家最近百年,出过五个状元、七个探花,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书香门第。 还有浙州的聂同,其父亲聂修,当今八大家之首,而他自己也是非常争气,五岁就能写诗,七岁就写出传世名篇《咏鹅》,天才之称,当之无愧。 冀州的彭济世,也是少年得志,十六岁时,一篇《题东林赋》,颇具大家风范。”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