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卫青所统领的三卫唐军,雄师十余万,驻守于江陵、荆门等战略要地,乃大元南下之咽喉。 对于北方忽必烈的大军调动,卫青自然心中门清。 “最迟九月,大元必定挥师南下。” 忽必烈虽在中原登基称帝,却也保留着一些草原习俗。 例如秋高气爽,膘肥马壮时才会统军出征。 换而言之,留给林尘仅有两个月的时间。 而忽必烈如果南下,首当其冲的便是江陵重镇。 此地渡口,乃大元军队渡江的最佳路径。 只要忽必烈不傻,就会选择先行占据江陵,再发兵南下。 的确。 无论是上次还是原定历史,忽必烈大军都是这般行事。 长江自古被称作天险,倒不是说能渡江的地方就这么一处。 但古代大军出征,粮草辎重乃决胜之关键。 没有粮草,任你再多人也得饿死溃逃。 而长江沿川蜀一带,两岸山势险要,没有可供大军渡江的渡口。 因此自古北方南下过江,走的都是长江中游和下游。 其中江陵,就在长江中游。 至于下游的话,忽必烈根本不考虑。 原因无他。 下游水网密布,适合水军作战。 若忽必烈手中有能匹敌唐军水师的水军,倒是可行。 然而任凭忽必烈这大半年内苦练水师,不惜开渠凿内河训练水军。 虽有成效,却也比不得纵横长江的唐军水师精锐。 更别说,唐军水师的船上不光有传统的床弩投石车,更有响声如雷的玩意。 其实,蒙古对于火炮并不陌生。 早在铁木真横扫欧亚大陆的时候,就曾从西方掠夺回来不少西方的能工巧匠。 这些工匠制造火炮并不是太难的事情。 只是以这个时代的冶炼技术,所制作的大炮质量奇差,射程不过四五里出头。 根本比不上风帆战列舰所所用的线膛火炮。 毫不夸张的说,双方之间,有着快两百年的技术代差了。 当然,即便如此。 忽必烈依旧下令铸造了火炮,然百门火炮当中,可使用的不过十来门。 就在卫青整军备战,警惕北方动向时。 唐王谕旨突至,急召右将军卫青返回临安。 卫青不疑有他,安排好防线之事,率十余骑返回临安。 林尘此番让卫青回来,便是商议对付忽必烈南下的攻势。 第(2/3)页